本报讯(记者闫廷)记者从内蒙古自治区旅游文化厅获悉,据统计,年中秋、国庆假期,内蒙古全区共接待国内游客人数.01万人次,按可比口径是去年同期的6.06倍、年同期的1.35倍;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8亿元,按可比口径是去年同期的7.23倍、年的1.18倍,均为历史最高。
“北疆文化”唱响假日生活。中秋、国庆假日期间,全区各地围绕“弘扬北疆文化赓续中华文脉”推出多项特色鲜明的文化和旅游活动,通过新形式、新热点打响“北疆文化”品牌,让根植在北疆大地的优秀文化在新时代“活”起来、“火”起来。9月29日—10月6日,由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北疆文化·匠心传承”内蒙古非遗文创巡展在呼和浩特市振华广场开幕,通过非遗展陈、非遗展演、非遗展销等方式让非遗传统文化“破圈”融入现代生活,体现当代价值。活动期间,共展出非遗展品0余种,吸引游客约24万人次。此外,呼和浩特市还围绕“美食文化”举办年烧卖美食文化创意展示大赛,围绕“历史文化”推出《昭君和亲》行走街景沉浸式演出,围绕“城市文化”实施“青城漫游计划”,围绕“传统文化”举办首届大黑河军事文化乐园国潮嘉年华,让“北疆文化”体验成为假日潮流。
景区接待量显著提升。内蒙古中秋、国庆假日旅游订单量同比去年增长超3倍,跨省订单占比超5成,跨省游订单量同比增长%。中秋、国庆期间,全区共有家A级旅游景区向游客开放,累计接待游客.31万人次。其中,阿尔山·柴河旅游景区接待游客同比增长.27%;通辽市A级重点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同比增长约%;鄂尔多斯市响沙湾、鄂尔多斯动物园、万家惠欢乐世界、九城宫草原漫瀚文化旅游区四家景区接待游客超过10万人次。此外,包头市23家星级饭店营业收入同比增长56%,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兴安盟科右中旗等地多家旅游民宿入住率达到%。
“旅游+”成为新风尚。据统计,内蒙古全区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共举办广场舞、歌咏活动、全民阅读、图片展览等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余场次,参与人数万人次。全区博物馆在“双节”期间共举办特色活动0余场次,接待观众94.82万人次;各地乌兰牧骑和各级国有文艺院团组成文化文艺小分队,深入农村牧区、街道社区,开展演出服务活动余场;内蒙古博物院举办国旗快闪、展厅寻宝、儿童书画展等特色活动,假日期间共接待观众13.4万人次;兴安盟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推出党建专题剧情游戏《红色兴安》,接待游客超5万人;乌海市举办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美育课堂、书法讲堂等“线上+线下”群众文化活动,受到了群众的广泛欢迎,“旅行+演艺”“旅行+展览”“旅行+博物馆”成为旅游新风尚。
文旅消费势头强劲。节前,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制定“秋季旅游专列、包机和招徕区内外游客”奖补政策,通过新闻发布会形式提前发布秋季旅游活动余项,指导各盟市推出文旅促消费政策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区内外游客消费热情。包头市组织开展文旅促消费活动场次,参与人次万人,发放消费券等消费补贴95.1万元,带动文化和旅游消费万元。乌兰察布市举办乌兰察布之夜、“乌兰察布金秋之缘集宁古城嘉年华”等多项文化旅游活动,共吸引市民游客30.56万人次,带动消费.08万元。巴彦淖尔举办金秋消费季暨“庆丰收·迎国庆”惠购节活动,优惠名额超10万个。阿拉善盟依托资源优势举办第二十四届额济纳金秋胡杨生态文化旅游节、年阿拉善英雄会、第十九届巴丹吉林沙漠文化旅游节,带动阿拉善旅游人次和收入大幅增长,分别是年同期的34.58倍和46.09倍。各文化和旅游夜间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的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体现,假日期间,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塞上老街区块累计接待游客约.54万人次、恼包村累计接待游客约63万人次,旅游收入均超过万元。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7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