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响沙湾 >> 响沙湾发展 >> 正文 >> 正文

西北沙地变迁毛乌素沙漠的历史演变

来源:响沙湾 时间:2022/12/4
北京痤疮哪家医院好 http://m.39.net/pf/a_9125685.html

导语:最近媒体报道,位于我国陕西、内蒙古和宁夏交界处的毛乌素沙漠经过几代人,多年坚持不懈的治理,沙化土地的治理率已经达到93.24%,这就意味着毛乌素沙漠即将从我国版图上消失,那么毛乌素沙漠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本文将探讨毛乌素沙漠的历史演变过程。

1.毛乌素沙漠的地理特征

严格意义上讲,毛乌素沙漠并不是一个沙漠,称之为沙地更为合适,因为它本身不具备形成沙漠的气候条件,之所以大规模的沙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毛乌素沙漠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南部,北邻库布齐沙漠,南接黄土高原,位于东经度到东经度40分,北纬38度到北纬39度之间。该区域海拔自东南向西北逐渐递增,东南部海拔最低处为米,西北海拔最高处为米。区域内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量自东南部向西北部递减,降水量区间在毫米到毫米之间,平均蒸发量在毫米到0毫米,是年降水量的4-9倍,年平均风速2.1米每秒到3.2米每秒,平均大风日数10-40天,最多达到95天,根据地形和降水量的变化,植被和土地利用方式则根据响应不同而不同,总体来说,毛乌素沙漠气温低、干燥,多风,地势平坦,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严重。整体环境脆弱而敏感。

毛乌素沙漠

沙漠化指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的沙质地表条件下,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的影响,破坏了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出现了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并逐步形成风蚀、风积地貌景观的土地退化过程。沙漠化已经成为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沙漠化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是毛乌素沙地发展成沙漠的发生、发展的诱导因素,在历史上,毛乌素周边的环境并不像现在这样沙丘广布。

2.考古发现与历史记载

新华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大保当东南约2公里处,处于毛乌素沙漠的东部边缘。遗物表明该遗址在龙山文化到夏时期一直沿用。该遗址的龙山-夏文化层直接叠压在沙丘之上,同时又被沙层覆盖,表明龙山-夏时期的居民就生活在沙地之中。有学者通过对该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进行研究发现,在此地生活的动物多为荒漠动物,这就进一步表明毛乌素地区在新石器时期就已经呈现出荒漠景观。此外在新华遗址的西侧不远处发现了古城夯层沙,这表明汉代大保当古城就修筑在沙地之中,考古发现的墓道填沙也来自于地表,表明当时地表上存在着沙漠景观。

三北防护林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统万城的记载,不仅历史文献本身比较矛盾,也与考古发掘存在一定的距离。历史文献关于统万城周边的环境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是赫连勃勃所称赞的“美哉斯阜”,说明统万城周边环境优美;另一方面,基本上处于同一时代的郦道元则在《水经注》中记载当地有“红沙阜”、“沙陵”、“沙溪”。表明当时有沙地的存在。现代的考古发掘证明统万城下10米都是沙土组成的。但是很多学者对当时统万城周边究竟是什么样的沙漠景观欠缺研究。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会很容易忽视当地生态环境的退化。有学者结合保宁堡剖面的年代结果,认为当时统万城周边虽然存在一定的沙漠景观,但是植被条件远远比现在要好。《魏书》记载太平真君七年(公元年),北魏政府下令自高平、安定、统万、薄骨律四镇调运粮食给沃野镇,沃野镇与薄骨律镇同在黄河东岸,薄骨律镇的守将刁雍上奏朝廷说:“臣去沃野八百里,道多深沙,轻车来往,犹以为难,设令载谷,不过二十石,每涉深沙,必致滞陷。”因此后来改走水道。刁雍的这番话表明当时统万城周边已经是沙漠广布了。

隋唐时期毛乌素沙漠有关环境的记载比之前更加丰富,但仍是零星记载,李益在诗歌中这样描述毛乌素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岁骑羊逐沙鼠”、“沙头牧马孤燕飞”,“沙之幕幕,草之冥冥”表明唐代毛乌素地区已是一片沙地景观。《新唐书》记载长庆二年(公元年),风沙曾经掩埋了统万城的城墙。

毛乌素沙漠经治理后的植被覆盖率对比图

明代时,河套地区重新纳入中原汉族王朝的统治之下,明代实行卫所军垦制度。明朝在边墙南侧设置了保宁堡,并驻扎了军队。明政府在成化七年(公元年)接受余子俊关于修建边墙的建议,最终在成化十年(公元年)修成了一条东起清水营,西到花马池,长约里的边墙。但这时河套地区的环境已经明显恶化,边墙建成后,很快便受到风沙的侵袭,万历二年(公元年)以来,风沙侵袭日益严重,“高者至于埋没墩台,卑者亦如大堤长阪,一望黄沙,漫衍无际。”明万历年间,刘敏宽在军事策论《榆镇中路论》中说:“保宁昔称水泽之区,近年来诸水皆涸,马无所饮。”在《榆林府志》中也记载道榆林曾经有杨官海、方家海、酸梨海、天鹅海、曹海子、土地海子等六七个小型湖泊,但如今这些湖泊都已不复存在,现在在保宁堡附近,呈现块状分布,并处于低洼地区的农田极有可能就是当年这些湖泊的所在地。

毛乌素

3.蓑翁说

通过对历史上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研究,学者们大体分为两派,一派认为是人类因素导致沙漠化,他们认为毛乌素地区发生的三次沙漠化过程分别是汉代、唐代和明清,分别对应历史上的三次屯垦高潮。另一派则认为是自然因素主导者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进程,他们认为沙漠化发生在三个时期在魏晋、唐末和明清时期,分别对应历史上三次气候变得干冷时期,明清时期沙漠化愈发严重与明清小冰期密切相关。笔者认为毛乌素地区的沙漠化是自然因素与人类活动共同叠加的结果,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毛乌素沙地才得以正式形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除。

参考文献:

1.黄银洲,王乃昂,何彤慧,程弘毅,赵力强:《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

2.杨帆、田华、荆秀艳:《人类活动对毛乌素沙地沙漠化的影响分析》

3.艾冲:《论毛乌素沙漠形成与唐代六胡州土地利用的关系》

4.郝成元、吴绍洪、杨勤业:《毛乌素地区沙漠化与土地利用研究》

本文由江南蓑翁团队创作,版权归江南蓑翁团队所有,如有抄袭等侵权行为,本账号保留诉诸法律权利。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25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