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消息(记者王小英)库布其沙漠,位于鄂尔多斯市北部边缘、黄河南岸,总面积1.8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七大沙漠,曾被称为“生命禁区”。
经过几十年不懈努力,库布其沙漠成为世界上唯一被整体治理的沙漠,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被巴黎气候大会标举为“中国样本”。
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库布其人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大漠深处奏响了绿色发展协奏曲,为筑牢我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巨大贡献。
年库布其沙漠卫星遥感图
年库布其沙漠卫星遥感图
“沙进人退”下必须果断抉择
“试想这样一个地方,那里的温度可升至50摄氏度,并且烈日炙烤、狂风肆虐,扬尘漫天;试想这样一个地方,那里几乎没有食物和水源”,纪录片《地球脉动2》中如此形容沙漠,而要在沙漠中生存,需要拥有超乎寻常的生存策略。
库布其沙漠就曾面临这样的拷问。
库布其治沙军人物——亿利集团董事长王文彪回忆,小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饥饿和沙尘暴,最大的理想就是吃上白面馒头。
年,放弃铁饭碗到杭锦旗盐场(亿利集团前身)上任的王文彪,在前往盐场的路上沙漠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汽车撞上沙堆抛锚了。盐场的情况也不乐观:沙漠对盐场不断吞噬,导致盐场每年亏损万元,为了生计,王文彪决定种树治沙,挡住沙漠的“侵略”。
如今回想治沙路,王文彪说,“治沙的初衷就是为了生存,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后来,越来越多的沙区百姓为了生计,也开始种树治沙。
年,由于交通不便,经济发展严重落后,运输公司的货车、客车经常遭遇洪水,损失严重。时任杭锦旗交通局副局长的白富华想到了修一条穿沙公路。
如今的穿沙公路
勘查设计、立项……年6月16日,在杭锦旗政府以及亿利集团等多方筹措下,库布其穿沙公路的修建在敲锣打鼓中启动了,多人组成的筑路大军,分三路开进沙漠。
从年10月开始,杭锦旗在三年内举行了五次治沙大会战,每次近万人。参加大会战的有领导干部、农牧民群众、机关企事业职工、在校师生,年龄最小的七八岁,最大的七十多岁。
这条穿沙公路如同一把利剑,插入沙漠腹地,这条穿沙公路的修建,也结束了当地“沙进人退”的被动局面。
沙漠开始有了回报
如今的库布其沙漠大漠中也见了绿色
种树、护林,为了沙漠中那抹绿色,人们起早贪黑。
但在沙漠中种树,成本很高,仅凭一腔热血难以坚持,像修建穿沙公路一样全民总动员也不现实。
为了吸引和鼓励更多人参与到种树治沙中,亿利集团推出了“承包制”:由亿利提供技术支持,以元一亩的价格集中连片将沙地承包给种植者,设定85%存活率的考核目标,分三期3年付款与考核,存活率不达标者将扣除相应的款项。
这一举措引导农牧民加强种植学习和创新,提高了种植的存活率,也让种植成为农牧民的专业和职业。仅此一项,便让几千个家庭有了稳定的收入,也拥有了一支超过0人的专业种植治沙队伍。
在不断尝试中,亿利集团发现甘草的存活率很高。作为一种中草药,甘草既可以治沙,还能改良土地,更重要的是能产生经济效益。
亿利集团快速推广甘草种植,并研发出甘草平移法,将甘草“横”着种,治沙面积扩大了10倍。
随后,与沙漠抗争过程中,亿利集团意识到,沙漠光热资源也是一种财富,开始发展生态光伏产业。
沙漠中的生态光伏产业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牛俊雁说,立足于解决生态治理的可持续性问题,鄂尔多斯市坚持用产业化的思路指导生态建设,把防沙治沙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亿利、伊泰、东达等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了生态修复、生态牧业、生态健康、生态旅游、生态光伏、生态工业“六位一体”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带动农牧民脱贫超过10万人,沙区农牧民人均收入由不足元增长到1.5万多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民生效益、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库布其开出治沙”中国良方”
库布其沙漠里的种植业
目前,全球沙漠面积占土地面积的五分之一左右,是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号杀手”。中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土地荒漠化与贫困相伴相生,互为因果。
库布其沙漠治理模式开出了中国战胜“地球癌症”的良方。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沙漠治理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模式走进了塔克拉玛干沙漠、青藏高原、腾格里沙漠等,也走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全世界荒漠化地区分享成功经验和模式,不仅有助于这些国家生态修复和改善民生、消除贫困,而且有助于减少国家冲突和地区纷争,为推进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
年9月,《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达成《鄂尔多斯宣言》。库布其沙漠的“沙漠绿色经济”模式作为中国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代表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获得全球认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52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