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响沙湾 >> 响沙湾新闻 >> 正文 >> 正文

这哭声撕心裂肺,毫不留情撕碎保护膜,现实

来源:响沙湾 时间:2023/1/17

四川太难了。

高温、限电、疫情、地震,难上加难。

让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许多灾难片中的情节,并不是杞人忧天。

未来的自然环境会不会变得更极端,更多不确定性?

就拿这次来说。

哭的是四川,却给更多人敲响了警钟。

本来是我们所说的天府之国,物产富饶。

可是在极端高温下,旱灾肆虐,粮食欠收。

本来是我国水电第一大省。

可因为干旱,河流水位暴跌,同一座发电站,发电量不到正常时期期的五分之一。

放眼全国?

鄱阳湖。

萎缩平方公里,进入“极枯水期”。

干死的河蚌和鱼虾随处可见,渔民二十多年来,第一次在湖上骑车。

洞庭湖。

提前三个月进入枯水位,在卫星图上看,只剩下长条形。

而与此同时,西北大荒漠,却变成了一片汪洋。

这是今年,内蒙古的库布齐沙漠。

这是去年,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

旱的地方涝死,涝的地方旱死。

已经成了极端气候的表现方式。

奇观的背后,是赤裸裸的灾难。

是桥梁坍塌,公路被截断,居民无家可归。

是收成不好,渔民被转行,农民严重亏损。

曾几何时,我们还觉得,极端气候好像和我们没太大关系。

山火,在澳洲。

飓风,在美国。

热浪,“惩罚”的是不装空调的欧洲人。

暴雨,袭击的是基础设施本就糟糕的落后国家。

但今年,这些气候灾难,前所未有地逼近了我们的生活。

其实,灾难的面目并没有那么神秘。

因为四川地震,大家隐隐约约又发出了“大旱之后必有大震”的论调。

尽管这是一个不科学的说法,暂时没有完整依据支撑。

但地震研究专家孙士鋐却指出:

“人类感受到的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的地壳运动肯定有关联。”

然而,尽管极端天气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但舆论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3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