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如果把全世界的沙漠都变成绿洲,会不会对全球气候带来负面影响?”
绿洲是指沙漠当中有植被覆盖的孤立肥沃地区。所以绿洲是存在于沙漠当中的,不能脱离沙漠单独存在,没有沙漠就没有绿洲。
你不如问“如果把全世界的沙漠都变成森林,会不会对全球气候带来负面影响?”
这个话题太过宏大,而且前提无法实现。全球沙漠总面积超过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21%,比非洲的总面积还大,而且沙漠化土地还在以每年6万平方公里左右的速度增加。让全球沙漠消失对人类来说是个无法实现的幻想,只有地球母亲可以做到,但那也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需要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的沧桑巨变。
沙漠在国内网络上几乎是人人都讨厌的东西,很多人都在想方设法把它消灭掉,但也都是空中楼阁般的幻想,比如“塔克拉玛干下一场暴雨可以变成绿洲吗?”、“塔克拉玛干变成草原会怎样?”、“塔里木盆地变成湖泊会怎样?”、“把喜马拉雅山炸一道口子能让塔克拉玛干变成草原吗?”。这些问题都带有一点开玩笑的娱乐性质,为人们提供茶余饭后的笑料。
今天不聊如何消灭沙漠,来聊聊沙漠是什么时候形成的,以及沙漠有哪些作用。
目前认为最古老的沙漠是非洲西南部的纳米布沙漠,它干旱的历史长达万-万年。还有人认为南美洲的阿塔卡马沙漠干旱历史更长,在这里可以找到万年前坠落地球的陨石。
其他沙漠的形成年代就比它俩年轻很多。
我国最大的沙漠就是塔里木盆地里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但面积在全球也只能排到第十。关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年代,国内诸多学者进行过大量研究,最早的结果认为是万-万年,最晚的结果是中更新世或其晚期(约在万年前),但同时认为塔里木盆地在白垩纪晚期就出现了明显的干旱环境。看来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形成与人类无关。
而世界最大的沙漠——撒哈拉大沙漠在过去几十万年经历了干旱和湿润的反复,沙漠和热带草原交替出现,目前正处于干旱期,预计在1.5万年后撒哈拉沙漠又会变成草原,不知道人类还能不能等到那一天。
在阿拉伯半岛的沙漠里发现了距今12万年前的人类遗址,还有大量动物遗骸,据此推测当时阿拉伯半岛没有现在这么干旱。
位于陕西和内蒙的毛乌素沙漠,被认为是人类活动产生的沙漠。在魏晋时期这里还是草原,后来由于不加节制的开垦和战乱,唐朝时就变成了沙地,明清彻底成为沙漠。后来治沙工作者花了70年,让毛乌素沙漠在陕西榆林的部分消失了。
▲中国主要沙漠降水量
毛乌素沙漠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的地带,年均降水量可达毫米,比较湿润,恢复成草地较为容易。另外科尔沁沙地年均降水量达到毫米,库布齐沙漠年均降水量达到毫米,这些沙漠绿化起来相对容易,因为水源条件不错。而有些沙漠老天爷就不赏脸了,巴丹吉林沙漠年均降水量30毫米,塔克拉马干沙漠年均降水量24毫米,柴达木沙漠年均降水量16毫米,实在太少了。
沙漠有哪些作用?
沙漠环境中也可以形成生态系统,根据《荒漠生态系统功能及服务的评估体系与方法》一文显示:荒漠生态系统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功能。荒漠生态系统功能主要体现在防风固沙、土壤保育、水资源调节、固碳、生物多样性保育、景观游憩、沙尘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沙漠里也分布着众多物种,比如各种抗旱植物,还有一些知名动物,比如非洲沙漠里有沙漠狮、沙漠象、沙丘猫、鸵鸟、疣猪等。塔克拉玛干沙漠里有野生双峰驼、狼、沙狐、沙蚺、塔里木兔、跳鼠等等。前几年还发现了沙漠的另一个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施肥。
世界上最大的沙漠是撒哈拉沙漠,最大的雨林是亚马逊雨林,一个在非洲,另一个在南美洲,中间隔着广阔的大西洋,一个广袤荒芜,另一个生机盎然。两者之间看似毫无联系,实则联系紧密。
沙漠的干旱环境有利于各种矿物质的积聚,年发布在《地球物理研究通讯》的论文《非洲尘埃在亚马逊雨林中的施肥作用》,论证了撒哈拉沙漠中的营养物质会随着沙尘暴到达中南美洲,为那里的热带雨林带来一些养分。
NASA使用卫星以三维方式量化了撒哈拉尘埃到达亚马逊雨林的数量,这些尘埃当中包括沙子和南美洲亚马逊雨林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磷,研究人员估计每年有2.2万磷伴随万吨尘土从撒哈拉到达亚马逊雨林,可以为亚马逊弥补一部分因降水淋溶作用流失的磷。但撒哈拉沙尘带来的营养物质对南美雨林的贡献有多大还需要研究。
不要觉得撒哈拉的沙尘吹到美洲太过玄幻了,可以参考文章《撒哈拉沙尘暴带着1.82亿吨沙尘,穿越大西洋》。我国西北的沙尘也可以跨越太平洋到达美洲,洲际间的物质输送规模远远超乎我们想象。
撒哈拉的沙尘在穿越大西洋的过程中落到海洋里,还能滋养浮游生物,比如1年发表在《湖沼学与海洋学》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富含铁的撒哈拉沙尘落到海里会诱发藻类大量繁殖,甚至形成赤潮。
探究沙漠的作用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最大程度地利用它们才是最好的改造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