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响沙湾 >> 响沙湾介绍 >> 正文 >> 正文

在内蒙敬畏沙漠里的绿色生命

来源:响沙湾 时间:2024/9/3

昨天去了内蒙古的响沙湾,响沙湾在鄂尔多斯,距离呼伦贝尔大约公里,两小时的车程。响沙湾是5A景区,娱乐项目比较多,到这里也算是不虚此行。

响沙湾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里面绿色的小草。

看上去广袤无边的沙漠里,突然出现了一棵绿色的小草随风摇曳。

它们需要的水分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是怎样在沙漠里长大的呢?大风吹来的时候这里一定是漫天黄沙,可是这些生命偏偏要在沙漠里悄然生长,既渺小又伟大。

敬畏生命!

情不自禁,想起了很多古诗和人物。

那是陆游笔下的孤零零又很骄傲的腊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那是苏东坡笔下孤寂又清高的大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我且努力生长,孤独又坚强,过好我的生命。

我是否会被人看到,又有什么关系呢?

生命它本就是一场自我成全,找到自己的主题,然后茁壮向上,不负此生。

昨天在沙漠里还想到了张骞和玄奘。

一个在沙漠里历经坎坷出使西域;一个在沙漠里九死一生去西天取经。

纪录片《河西走廊》和《玄奘之路》很值得去看。看到他们在经历生命考验时候的坚持,就会觉得我们普通人当下面临的困难真的不算什么。

如果当下还有过不去的坎儿,是否是因为我们内心还比较虚荣,心的力量还不够;是否因为我们还没找到类似“使命”“愿景”之类的东西支撑我们前行。

哪怕是做沙漠里的一棵草,如果:

如果我们也能立志让自己一定要长高长大,非此不可,不长大誓不罢休。

那么,即便是渺小的生命,我们是否也会因为做成了这件事,而与众不同?

最后,就以我在书里写过的张骞的故事结尾吧。

希望我们都能拥有怒放的生命!

以下是书里的内容。

很多时候人作出选择,不是因为理性,而是因为一种基于价值的选择,因为使命、愿景之类的东西。

1、张骞被捕后的选择,看起来并不理性

张骞被匈奴人捕获之后,如果使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理性分析的话,投降匈奴在那里混个一官半职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此时的张骞可谓进退两难,既没有退路,前行也看不到希望。

他还没有找到大月氏,还没有完成汉武帝托付的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的使命,若是此时逃回长安,就是有辱圣命有负皇恩;他有心继续前行寻找大月氏,可是山高路远张骞也不知道大月氏在哪里,况且此时他被拘留在匈奴部落,根本无法逃脱。

在我们今天看来,张骞拒不投降根本不符合“理性人”的特点。张骞人缘不错匈奴人并没有苛待他。忘了当年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这件事,在匈奴那里开始新的生活,不是更合适吗?可是张骞偏偏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

2、张骞逃脱后的选择,看起来更不理性

被困十年之后,张骞终于有机会从匈奴部落逃脱了;但是逃脱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继续前行寻找大月氏,而不是逃回长安或者找个地方隐姓埋名过上安定的生活。

终于找到大月氏以后,大月氏并不认同联合抗击匈奴的做法,汉武帝当初托付的使命张骞没有达成。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十几年弹指一挥间,远在长安的汉武帝也许早就记不起有个叫张骞的人出使过西域。对汉武帝托付的事情,张骞已经尽力而为了;现在的张骞,应该可以放下当初的执念,去过另一种生活了吧。

结果张骞又一次选择了最难走的那条路,他开始长途跋涉历经艰险返回长安。基于当时张骞的处境理性分析的话,张骞这一次的选择更加不理性。

3、多亏了张骞“不理性的选择”,才有了今日的丝绸之路

我们之所以觉得张骞不理性,是因为我们是基于当时的事实对张骞的选择作出的评价;但是对张骞来说,他选择不投降选择继续前行,是一种基于价值的选择,是基于他的初心他的使命作出的选择,跟他处在何种环境下以及那种环境下他个人的利害得失,关系不大。

就算以后遇到更困难更艰险的处境,张骞还是会做出在我们看来特别不理性的选择;可是对张骞来说,那是他最初的起心动念,值得他排除万难去实现。

拉长时间的维度从今天看:

多亏了张骞那些不理性的选择,汉朝通往西域的通路才终于被打通,汗血马、葡萄、苜蓿等西域特产也终于传到了中原,汉族和西域少数民族终于实现了文化上的大融合。

多年后的我们说到“丝绸之路”,就会想到张骞——那个为丝绸之路的开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的人。

共勉!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a/6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