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对内蒙古的印象当中。一般都是想起草原。在漫长的历史中,内蒙古地区也确实支撑起了很多草原游牧民族的生存历史和安详的生活。然而,现今的内蒙古,不仅仅只在草原上出名,并且已经开始大幅的退化成为沙漠。甚至现今内蒙古地区的沙尘暴已经对华北平原的生态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内蒙古的沙漠化其实原因很多。总结起来其实就是过度放牧、耕地开发和矿业开采等问题,而简单的去种植某一种植被去恢复草原彻底解决沙漠化这一问题,还是存在着极其远的差距。
今天的内蒙古,有着众多的沙漠地区和沙地。大片大片的草原已经变得极为的少,这种恶劣的生态环境,使得内蒙当地人也是苦不堪言。这些,已经出现了沙漠和沙地附近,甚至还在往外扩展,而内蒙地区的畜牧业的发展也已经基本陷入了停滞状态,没有人知道这种生态恶化的状况会持续到何时。
但是在我国的历史上,今天的内蒙古所在的地区,在古代被称之为漠南,是我国最为有名的草原牧场。并且因为和中央地区隔着一道阴山山脉,因此,内蒙古地区的游牧民族并没有被太过的汉化,保留了许多属于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而在漫长的历史当中也会出现许多的边疆地区的战争战士。而能够和拥有庞大的人口及其经济的巨大能量的中原地区相比,内蒙古大草原的背后所能给予的能量也是极为的强大,当地的居民不仅能在辽阔的草场上放牧自己的牛羊,也可以在当地得到许多的能够使用和驱使的动植物,在不去实行贸易的情况下也可以,仅靠这一经济维持自己的基本需求。
在这背后,其实主要还是当地的气候对草原植被的影响,蒙古高原在阴山北坡地区地势相对平缓,来自更为西北地区的干燥的冷空气,能够毫无遮挡的吹过这一片土地。而这团气流其实就带给了草原地区赖以生存的水气。
而成吉思汗的时代,经过后世的调查也确定了当时的蒙古高原地区,正好处于一段异常的温暖气候的时间内,气温升高,就意味着空气中没有充足的水分,使得草原地区会开始退化。而草原活不下去就只能去往外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而人类在这一影响当中其实也只能是限制自身放牧的规模,但是自然界自身的变化是无法改变的,而这种异常的热流天气也是草原地区退化的一种原因。在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内蒙古高原上,沙漠化和草原化相对交替,但是在历史上,这种过程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的严峻。
现今内蒙古的沙漠化,如果寻找最根源的原因,其实就来自于集中放牧,土地开荒和矿业开采。之前的草原地区的经济体系,其实就是模仿自然界的动植物互动——食草动物在吃完了这一片草地的草之后,会自动前往下一个更为水草丰美的地区,继续繁衍壮大,而移动并且寻找新的草场比直接斩草除根更为轻松。因此,在以前牛羊们是不会把草直接斩尽杀绝的,而草原地区的“逐水草而居”其实就是在早期的时候一种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
但是,如果人类对于草原的能力出现误判,在某一个固定的地区长期的圈养,就会导致这一地区的草场无法自行的生长,就会促使沙漠化。现今的内蒙古的有些地方,在建国之后人口翻了好多倍,而畜养的牲畜也是比草场地所能承载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过。
因此,也因为草原生态,从90年代开始,内蒙地区就开始了禁止牧民逐水草放牧。虽然这种方式,保留了一些的空余的草。,但是,却把那些可以用于放牧的草原,彻底毁掉了。那些牛羊年复一年的吃同一片草场上的牧草,甚至这些草长出来的已经吃不了了。直接把草的草根也一起吞掉,这种状况下沙漠化的趋势就越来越严重。
而如果把草原直接改造成耕地会怎么样呢?呼伦贝尔草原的退化就给了这一设想当头一棒。从上世纪末开始,人们就在呼伦贝尔草原开始大量的开辟耕地。但是很明显,呼伦贝尔为代表的内蒙东部地区的草原,位于半湿润草甸草原,看上去比中西部的干旱乃至彻底干旱的草原更为适合用来种植粮食,但是当地的地下的土质,主要都是沙土,和南方地区的泥地根本不是同一回事。因此,在种植粮食等方面来发展,很快就被直接榨干养分和地下的水源。种植一两年后,基本这片土地就再也无法作为生产用地。
最后,是在没有节制的矿业开发下,草原地区的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矿业的开发使得草原地区的地表植被被彻底的破坏。而这种地表植被破坏另一方面,其实也意味着这片草原的水源之间的连接被破坏。
而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但是在早期和沙漠的抗争中,人们喜欢固定种植同一种树种。而在近几年对于内蒙古地区的更为科学的种植树木和植物的状况下,开始逐渐具有了一些改善。
小编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内蒙人,祝内蒙古越来越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4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