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横跨东北、西北、华北三大地区,呈东北-西南走势,是一个狭长地带。在中国版图中,内蒙古是我国跨经度最广的省级行政区。
内蒙古最东端与最西端直线距离余公里,横跨经度28度52分,最东端与最西端时差近两小时。最西端城市额济纳自治旗到最东端的鄂伦春自治旗,最短公路距离余公里,行车需要近40小时,比北京到海南的公路距离还要长出近公里。
额济纳旗到鄂伦春旗最短公路线路内蒙古东西直线距离和北京到海南的直线内蒙古地形以高原为主,高原从东北向西南延伸公里,地势由东北向西南缓缓倾斜,一般地区海拔米-米。同时,由于内蒙古地域广阔,越往西部,大陆性气候越强,形成了东部森林草原,中部草原沙地,西部沙漠这样差异明显的自然带。
自东向西,从“绿”变“黄”东部有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林区等森林草原,我们能体会到“风吹草低现牛羊”的草原之美。自然带的变化显示出内蒙古东西气候的极大差异,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内蒙古的长度。
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兴安岭茂密的森林内蒙古西部有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库布齐沙漠等我国著名的大沙漠,在这里我们能感受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之势。
内蒙古西部的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总的来说,内蒙古的狭长是在自然与人文因素交织下形成的。
内蒙古特殊的自然条件,历史上的内蒙古逐渐形成了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地带,并在长期发展中孕育出游牧文化,划分半湿润半干旱地区的毫米降水量线逐渐成为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
内蒙古在春秋战国时期,为匈奴、东胡等游牧民族的活动范围。匈奴和东胡骁勇善战,多次进攻中原。当时北方的诸侯国一方面要兼并争霸,另一方又要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秦、燕、赵等诸侯国就决定修筑长城,抵御外来进攻。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着眼于北方的军事防御,又将北方各诸侯国修建的长城相连接,形成秦长城。
后来秦长城又经过历代王朝的修建完善,形成最终的万里长城,使北方游牧民族的活动区域固定下来,并以长城为界狭长分布。
长城这道防御体系的建立,成为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主的游牧文化和以中原民族为主的农耕文化的分水岭,对民族交流与融合产生重大影响。修建长城有效地防止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劫掠,保证了中原经济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游牧民族不能随意通过战争侵略来掠夺资源,而通过以汉族为主导的贸易进行交换。这样使得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更加稳定,并与汉族形成明显的文化界线,这为内蒙古的狭长奠定一定历史基础。
历代长城分布当然,长城以北的蒙古高原也并不是个完整的地形单元。由于大戈壁的存在,早在秦汉时期,人们便以漠南和漠北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区分,漠南的游牧民族,诸如漠南匈奴、乌桓、鲜卑、契丹、库莫奚等在长时间的交流和冲突中,逐渐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
清朝建立后,将较早内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称为“内札萨克蒙古”,将后来陆续归附的喀尔喀、厄鲁特等部称为“外札萨克蒙古”,我们现在所说的内外蒙古才逐渐形成。由于外蒙古地处塞北,相较于内蒙古,同中原的联系并不算紧密,这也为帝国主义分裂蒙古埋下了隐患。
在二战即将结束的雅尔塔会议上,美、英的谈论的重要议题是争取苏联对日作战,进而减少自己的损失。他们为达到这个目的,出卖了中国利益,答应苏联的无理要求,要求中国政府接受外蒙古的现状,承认外蒙古独立。
蒋介石的国民政府面对美苏英的威胁和利诱,于年1月5日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正式承认了蒙古人民共和国。外蒙古独立使整个大蒙古的完整程度不再,内蒙古区划开始向长条状发展。
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将东部的呼伦贝尔、锡林郭勒、兴安三盟并入,让内蒙古的长度向西拓展。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便于国家统一管理和民族自治,对民国时期的行政区划进行调整。年,撤察哈尔省,部分地区并入内蒙古察哈尔盟;年,撤绥远省,并入内蒙古,归绥市更名为呼和浩特市,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年,甘肃巴彦浩特蒙古族自治州、额济纳自治旗划归内蒙古,如今的内蒙古行政区划大体形成。
随着内蒙古越变越长,自治区内蒙的交流沟通也越来越困难。年,为了解决因东西跨度过大而长久存在的交通困难,内蒙古开工建设横贯东西的省际大通道。
年9月14日,东起呼伦贝尔市的阿荣旗那吉屯,西至蒙陕交界处的苏家河畔,全长公里,跨越9个盟市、40多个旗县的内蒙古省际大通道全线贯通,也是中国目前距离最长的省际大通道。这条东西大通道穿过沙漠、路过草原、跨越河湖、钻过山岭,辐射地域面积83万平方公里,受益人口万人。
内蒙古主要公路大通道全线按一级公路标准建设。主线白音察干以西至苏家河畔的公里为高速公路,白音察干以东至那吉屯的公里为一级公路,双向四车道,路基宽25.5米,设计行车时速为公里/小时。支线公里,支线的赤峰至大板段、赤峰至通辽段为高速公路,通辽至鲁北段为一级公路,这样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内蒙古东西复杂的自然环境条件,极大便利了内蒙古的东西交通运输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这条大道是内蒙古人民的小康之路,不仅加速了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也极大促进了内蒙古东西部的文化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4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