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涪陵城北长江中的白鹤梁题刻,是一块长约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该题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
三水水文站的历史可追溯到年,英国人在北江边建立三水海关,开始用木质水尺观测水位,收集水文资料,成为广东最早的水文站之一。多年来,水文站实时记录的数据成为人们防洪抗旱的依据,也见证了北江百年风起云涌。
三水水文站位于半江桥旁边,半江桥伸入北江内,是年建造的一座码头
三水最早水文站已岁高龄
三水水文站位于北江河口段,走下北江大堤,半江桥边就是水文站所在了。水文站毫不起眼,作为资格最老的水文站之一,却见证了多年的历史。
穿越百年,时间回转到年,英国人在北江边建立三水海关,开始用木质水尺观测水位,收集水文资料,三水从此有了水文记录。目前所存最早的水文数据是年1月。最初并没有水文站这一称呼,水文观测也比较简单,只是每天观测一次水位。但作为广东水文站的鼻祖,三水水文站的历史地位早已被公认。
在三水水文站旁边是著名文物保护单位半江桥。
年,广东发生特大水灾,灾情十分严重,史称“乙卯水灾”。“当时洪水水位为11.40米,这也是三水有水文记录的最高水位。”三水文史专家植伟森说。那年,北江决堤,洪水灌入村庄,把大片房屋和良田淹成了湖泊,许多人在洪水中丧生。
那一场洪水,在《北江大堤志》里留下了一串冰冷的数字:受灾人口万人,死伤10万余人,30多个城镇及大部分村庄被淹浸,广州被淹7天……
洪水过后,人们开始反思,如何应对洪水这头“猛兽”,并开始了系列行动。三水开始筹建当时号称“华南第二道水闸”的芦苞水闸。这一年,三水水文站由广东治河事宜处(后改为广东治河委员会)管理。同年,位于西江之畔的马口水文站成立。
灾后,广东治河事宜处于各江河陆续设立水位观察站。三水境内就有5个,年~年,在西江白坭段建设蓬村水位站;年~年,建潮湾水位站;年10月,在肆江建西南水位站;年1月,在北江建芦苞水闸内水位站,年4月在芦苞水闸下游建水位站。
植伟森说,年,日军侵占华南,三水水文站的工作被迫停止。抗战胜利后,年11月珠江水利局(后改为珠江水利工程局)恢复了三水水文站的工作,观测项目有水位和雨量。
新中国成立后,水文工作得到重视,重新组建三水水文站,增派技术力量,改进检测设施设备,安装自动记录水位计和雨量计,增加流量、泥沙和蒸发等检测项目。当时还建有气象站功能。年,三水气象站成立后,撤销对气温、湿度等气象观测,增加含氯测验。
半江桥上仍然有水位标尺。
先进设备守护北江安全
三水水文站监测点就位于半江桥下,“早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监测点就在这里了。”三水水文站站长钟红伟说,三水水文站是北江最下游的水文站,是北江进入珠江三角洲的一个重要控制站。北江上游有石角、飞来峡等水文站,三水以下的北江再无水文站,只有水位站。水位站功能单一,主要测量水位,而水文站则是综合性的,测量水位,流量、水质、泥沙、蒸发等均在监测之列。
三水水文站内右侧的大屋是集体办公场所,墙面挂着马口、岗根、三水三地水文站水下地形三维图,上面是水文信息显示屏,电子钟显示每两个小时报一次水位。
“三水水文站对珠三角防汛减灾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负责西、北江供水安全检测重任,保障佛山、广州近千万人口的饮水安全,意义重大。”植伟森说。年6月20日,特大洪水洪峰过境三水,水文站测得最高洪水水位10.39米,超出警戒水位7.5米近3米,距离北江大堤河口段最高处只有3米多。
“当时河口北江大堤内不少房屋都没顶了。”钟红伟清楚地记得,就连水文站一楼也被淹了1米多深。而最大流量出现在年,流量达到万立方米/秒。幸运的是,自年大水后,三水未出现超警戒水位的洪水。而三水水文站录得北江最低水位为负0.93米。
三水水文站门口有百年水文站的历史简介。
三水水文站创建时间在广东最早,在技术、设备方面,也一直走在前列。资料记载,20世纪60年代中期,三水水文站拥有全省第一艘机动测量船;70年代,三水水文站与省水文局成功研制动船测流,编写《动船测流规范》,通过水利部的审定,并作为部颁标准;80年代,三水水文站开展水质监测;90年代,三水水文站在全省首次引进美国多普勒公司的海流剖面流速仪,能准确、安全、快捷地完成测流工作。
“我们的设备设施在全国都是比较先进的。”钟红伟说,监测设备基本做到了全自动化运作。作为广东最重要的水文站之一,三水水文站也是全国重点水文站,多次获得各项荣誉,年和年,先后两次获得水利电力部授予“全国先进测站”的称号;年3月,被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办公室和水利部水文局授予“全国先进报汛站”称号。
文/佛山日报记者宾水林
图/佛山日报记者洪海
编辑/佛山日报陈玲玲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3223.html